读者评价

以下是从一些网络社区,QQ群或者邮件的读者阅读后的一些感受,如果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什么想法欢迎告诉我,这些内容(按收集顺序)可能会出现在本书的封面上:

“非常好的入门资料, 当初入门的时候遇到的最大的困难, 就是在没人指点的情况下弄清楚这些知识, 这本书翻看后, 觉得能给初学者节省不少时间。”
EnoroF,OpenGPU社区

未来我们也将会有自己的《Real-time Rendering》、《Physically Based Rendering》……而这本书将是通往这些巅峰的第一级台阶。
-罗丁力,《大象无形:虚幻引擎程序设计浅析》作者

“我试读了这几章,我想说:这书就是我一直想看的,非常期待她的出版。”
huguozhu,OpenGPU社区

“客观的讲,秦这本现在的版本可以说是很不错的了。”
-HEX_橘

“挺好的,恐怕是国内第一本介绍这方面技术的中文书籍了吧。”
楼主正在被跨省,百度贴吧

“哦!写全局光照的书国内真没见过,支持!一直都是啃PBRT等原文,有生之年能啃中文的了。”
和我比猥琐,微博社区

“试读了下,不得不赞!算的上对GI总结的相当全面的一本中文书!持续关注!”
升级君,OpenGPU社区

“起初是和我在实验室一同工作的图形大牛发现的,就被我传阅了,期待此书成为国内讲解实时渲染的最好的一本书。目前从试读章节来看质量很高,完全担得起这个评价。”
易风,知乎社区

“I really appreciate his work that bring GI related knowledge from basic to advanced with a well-organized way which will surely shed light on Chinese local developers/students that want to enter related industry.”
-王祢,Epic Games资深技术工程师

“全局照明在渲染中越来越重要,本书以极大的热情系统的探讨了这个领域的各种算法,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国内该领域的资料不足。”
-房燕良,3D引擎技术专家

“国外的经典著作着重讲解概念,却也很少能从原理到工业实践进行梳理归纳。这次国人的这本书,相信一定可以为该领域又增添一本经典著作。”
-大钊,知乎专栏《InsideUE4》作者

“加油,用真诚的心去写真诚的书,那么星星之火也可以燎原,国人的技术书籍能给读者、给整个行业越来越好的帮助。”
-拉肯桑秘史,摩点网(众筹支持者)

“很难看见的认真做技术类的作者了”
-mo44763757,摩点网(众筹支持者)

“这个项目对于计算机领域来说是不可多得的。”
-Pashabiceps,摩点网(众筹支持者)

“书的内容非常具有启发意义,条理清晰!”
-恒`∞`真理,摩点网(众筹支持者)

“我是一名高三的学生,我从高一开始学习编程,高二开始研究计算机图形学。我对现阶段前沿的渲染技术很感兴趣,但可惜的是例如辐照度,IBL,LPV等等前沿的图形技术只有英文文献可以查阅。我在摩点网上发现了您的著作《全局光照技术》。从试读章节我就能感觉出这本书很适合我。”
— 来自湖南XXXX中学一名高中学生

“我在美国高中念书,我的专攻是深度学习和利用深度学习进行降噪。因为我没有教育局ID,所以我用学校edu邮箱发了一个email. 我看了Gi Book英语版的初稿,感觉质量非常高。 ”
— 来自一名在美国念高中的学生

“作为一名学生,我很希望能够有幸获得这本书来提升我在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专业知识。”
— 长春工业大学一名本科学生

“真的非常感谢您,对于一位美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这本书真的太重要了。”
–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一名本科学生

“感谢您即将出版的《全局光照技术》,感谢您的慷慨~”
— 电子科技大学一名本科学生

“关注您所编写的书籍很长时间了,希望能够尽早读到您的大作,非常期待~”
— 哈尔滨理工大学一名本科学生

“我对计算机图形学,特别是渲染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也一直在课外时间进行学习。我在今年7月的时候看到您的著作,并且下载了试读版本进行学习。您的这本《全局光照技术》可以说是我目前读过的渲染方面的中文书籍中最详细和全面的一本,使我受益匪浅,并一直期待全书完成的时候在第一时间购入学习。”
— 北京师范大学一名研究生

“期待您完整版的新书!感谢您为我解开了很多困惑!”
— 湖南大学一名硕士研究生

“一个偶然的机会了解到了这本书,阅读了试读版后,惊艳到了,我当即下定决心购买一本。再次感谢你们为图形学做出的贡献!“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一名研究生

“试读版本给我很大的震撼,行文逻辑非常适合入门,很能把握读者的思维方式。读罢,很是期待其它未完成章节。共勉!
— 东南大学一名硕士研究生

“在读硕博连读研究生,之前阅读了试读版,一直等待正式版发行!”
— 云南大学一名博士研究生

读者评价》上有5条评论

  1. 李宁谦

    你好,我是一名在读研究生,我在摩点网按照学生众筹购买了此书,但是我没有教育网地址,所有不能通过邮箱验证个人信息,我已经申请了学生在线验证学籍。能否有其他途径解决这个问题,请告知,谢谢!

  2. game

    恕我评价,书中有些内容我看不太懂,作者的描述方式有点过于拐弯抹角,让我以为这个知识点真的很高端 我无法理解,直到在csdn博客上看到了别人关于这个知识点的浅显的描述 才懂了该知识点,才知道是啥意识,反过来再看这本书的时候,发现还是看不到它语句描述的内容。所以我建议作者很多知识描述 稍微做点总结 稍微用简单的方式去描述 而不是直接翻译或者原文描述枯燥的内容,这样才有它的意义。

    1. 秦春林 文章作者

      首先非常感谢您中肯的反馈和建议!

      如果您是指的第一章的内容,那么我也承认目前第一章的描述还是有点晦涩,其原因是我试图将太多的内容揉在一起,以便于后面全书将主要内容集中在光照传输问题上。

      但是第一章为什么这么编排其实是经过构思的,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把这些内容循序渐进的串联起来的:例如在不介绍任何渲染概念的前提下,首先简述最基本的辐射度量术语,然后用这些术语在没有任何渲染和着色概念下讨论光与表面的交互,此时的交互仅涉及光学模型,而不涉及到更复杂的物理着色和渲染方程;之后,同样在不涉及着色和渲染管线之前,由简单的图像生成引出采样和反走样的概念;此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渲染流程,然后才开始深入物理着色,它是对光与表面交互部分更深刻的分析;着色之后,我们已经明白了图像生成的结果,然后再引入渲染方程,解决光照传输的问题,以及后面整本书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在讨论光照传输;这种逻辑次序组织并不是另外哪个资料里面具有的,这就是自己得出的好的理解顺序。

      当然,目前的问题是,它本身具有一个比较好的组织架构,但是各部分在描述的时候以参考资料为主,没有更平滑清晰地表现出这种架构的思路,所以相信这是给您这种印象的直接原因。

      所以,第一章会被较大的修改,例如前面一篇文章对物理着色的理解方式,目前是很少有资料从这种角度去理解物理着色的,我会更深刻地阐述它们的本质,而不是目前的内容以参考资料为主:http://thegibook.com/more-details-pbr-next/

      除了第一章,后面的章节应该不会出现您所描述的情况,因为这些章节大部分都不是直接引用参考资料,而每个部分的内容都会重新思考,例如我很多时候我不会单独描述一篇论文中的方法,而是会把相关的几篇论文综合起来介绍一种方法,这就需要很多的总结和理解。

      总之,非常感谢反馈,我会一直尽我所能的改进,给读者一个最好的成品!

发表评论